馬祖還是連江?福建兩地名稱的歷史淵源由來


為了前去馬祖旅遊做功課的過程中,很多人可能都會好奇福建省地區的馬祖列島為何要改名字叫連江,想了解這當中的的歷史由來。實際上對於台灣島上的民眾而言,馬祖的名稱可能比起連江更要來得習慣,但是連江的名稱其實比起馬祖要來得更加正統。

關於「馬祖」名稱的由來,連江縣志第一冊提及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九六年),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島東螺村漁民林愿六女林默娘,因其父捕魚罹難,投海負父屍漂流南竿塘,鄉人感其孝行足式,厚葬立廟祭祀,尊之為「媽祖」,並以之為列島名,後世為避諱乃改稱「馬祖」。

在連江縣志《政事志》中亦有記載關於連江與馬祖名稱使用的歷史淵源,包括:

  • 民國38年9月1日國軍進駐,成立馬祖指揮部,次年設馬祖區公所於山隴,轄南、北竿兩鄉。同年12月15日,改設馬祖行政公署,下轄南竿、北竿、白肯、東湧、西洋、浮鷹、四礵、岱山等八個區公所。
  • 民國42年7月,西洋、浮鷹、四礵、岱山相繼陷共。同年8月15日,馬祖行政公署改制為閩東北行署,先設連江縣政府於南竿、長樂縣政府於白犬。
  • 民國43年3月,再設羅源縣政府於東引。
  • 民國44年7月1日,閩東北行署再改制福建省第一督察專員公署,仍轄三縣。
  • 民國45年7月16日,馬祖地區實施戰地政務,撤銷福建省第一督察專員公署以及長樂、羅源兩縣政府,所屬各島劃歸連江縣政府管轄。
  • 從民國38年至45年間國共內戰正酣之際,地方官署名稱和轄區多次變更,最後因實施軍管而成立的「連江縣政府」,乃是當時的權宜措施。

由上述可知,連江與馬祖都是當地的正式名稱,只是相對於馬祖只是部分地區的名稱,連江的位階要來得高一層(就像中華民國的位階高於台灣島、澎湖群島、金門群島等土地名稱一樣),也因此才會出現既是馬祖又是連江的地區特色(就好比一個台北人也是台灣人,也是中華民國公民一樣意思)。

由於上世紀中葉在日本戰敗後,共產黨侵蝕中國發動了國共內戰,導致原連江縣一分為二,位於外海的南竿島、北竿島、東引島等地區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有,位於中國大陸的連江縣主體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有。故與兩岸均有的「福建省」相同,兩地亦各有其「連江縣」,為唯一兩岸分治的縣份。

只是近年隨著台灣海峽兩岸趨向和平,軍管狀態逐一解除後,馬祖當地民眾也有提出將名稱統一稱作馬祖,才不會徒增困擾的聲音。例如當馬祖民眾引用《連江縣志》時,須註明「馬祖的《連江縣志》」,否則會變成大陸的《連江縣志》。

但也有另一派聲音認為,如果只是因為名稱跟大陸產生衝突,所以就想要更改自己的名字,這也是國民懦弱的表現,與當地和老天爺搶飯碗的彪悍民風並不相符。

分享這篇文章: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