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布條存在的意義探討與登山隊亂象


最高峰,這三個字對我一向沒有什麼意義。於是,這輩子在台灣爬的百岳屈指可數,對於山,她的寧靜與自由才是我所愛的。與其花上長時間的攻頂,我更愛在悠閒的午後,找一塊位在森林中的小溪旁,夠平、夠大的巨石,在上頭舒舒服服的打個盹。

然而要找到自己喜歡的森林、小溪亦或那塊巨石並非易事,不論是離家的遠近、難度的高低或者是人數的多寡等等,無一不是考量的要素。

本人有幸居住在台灣北部的一個小鎮淡水,無論是溪、河、海、山、陵及森等等,應有盡有,因此在走訪許多的山林步道後,總有一兩條是自己所喜愛的。

卻也是因為淡水的這個應有盡有,現在旅客和地上的垃圾變得越來越多,對外交通也是每每到了假日總會堵死在對外道路上,現在的淡水,就像一個吃東西卡到喉嚨的病人般,需要得到解脫。

只是日子漸久,對於一些小細節也就越來越吹毛求疵,很難想像現在的登山社團為何總愛胡亂將登山布條給綁在樹上?

我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卻總是沒有一個答案。

可以想像,早期藍天登山隊的布條,是有其意義的存在,例如:交叉路的指示、箭竹林的方位判斷及入口指示等等。但是現在許多登山隊的行徑實在很怪異,愛跟其他登山社團比賽綁的布條數量多就算了,竟然還可以在一條直直的路徑上,綁上三五處布條。這走在後面的人,在等前面開路時無聊時綁的嗎?

更不用講在道路的折返處,往往好幾棵樹總可以給我一種聖誕節到了般的氣氛。

登山布條是用來指引登山友走正確道路的一個指標,大部分使用在未經大量開發的山道,讓人不會因為不熟悉山路而迷路在深山之中。但是現在卻變了調,成為了各登山隊為了炫燿自己曾經征服過這座山的證明。結果原本青綠的古道變成了花花綠綠跟小丑一樣 萬年不會腐化的塑膠也成了破壞環境的兇手。

謝宗翔《戴帽子的旅人》

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只是想提供給同樣對登山布條的濫設而有所不滿的人一同來「ㄍㄧㄠˇ」一下,也希望能喚醒國人對於這些小細節的注意,而不總只是關注淨山、淨灘或者外來生態的侵略等等大議題上,畢竟從身邊做起比較實在,希望您下次爬山時,帶把刀子跟垃圾袋,將「過多」的登山布條給拆下來,還給山林一個乾淨的空間。

前些日子在國外自助旅行,期間不乏爬了些山,走了些步道,發現外國對於自然的保護實在令人欽佩。今天我先不講其他的,只針對山徑指示的方式來反思台灣人最愛的登山布條。

國外設計出一種指示牌,結構材質都很簡單,只是普通的「橘色三角形」壓克力板而已,並只在重要的入口或者叉路處釘上個一片,如此不僅方便登山者可有依據的標的,同時對於山林的生態保護也維持在一種和諧的平衡下。

該指示牌上開設有四個圓孔,可供釘子穿越,其位置分別在三角頂端及中心處。同時,一般使用的指示牌,其邊長約十公分,但在較遠距離處(如:溪川或者冰川等地),可擺放大型指示牌(例如:將枯木直立在易於辨識處,並將指示牌釘於其上),方便登山者即使位於遙遠的距離也能輕鬆辨識,不用擔心會迷路於山林之中。

登山指示牌
登山指示牌

這種橘色三角指示牌的顏色是經過仔細的分析後,政府才決定使用橘色,色調波長在森林或是雪地裡都容易讓人們辨識。而三角形則兼具有指示前進方向的作用。如此簡單的一塊指示牌,卻具有多種效益,實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或許國內林務局或其他單位,可以參考看看,又或者國內各登山社團可以協調出共同使用的指示牌,並規範出使用方式及地點,豈不美哉。

或許一條登山布條很便宜,但是它不僅浪費多種能源(包含:石油能源及電力能源等等),亦違背環保意義(容易被動物誤食,不易分解及阻礙植物的成長)等,希望各登山社團與其浪費能源又破壞生態,不如可以將錢拿去捐給些環保團體或者公益機構,亦不失為一好主意。相信喜歡登山的人也大多是有操守的樂山者,身體裡都有著一顆愛護自然的心,不是嗎?

我知道有人是相當推崇登山布條的存在,如果你真的對本文有任何意見,歡迎留言提出。但是請先有個認知,我的立場並非是反對登山布條在台灣現階段沒有更好方案下的存在意義,而是反對大量「濫設」的登山布條。

延伸閱讀

  1. 登山布條拆除七原則(郊山古道、高山步道)
  2. 淡水、三芝內柑宅古道、八連溪瀑布(紅葉谷瀑布)登山布拆除紀錄
  3. LNT 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七原則起源與介紹
  4. Appalachian Mountain Club
  5. Leave No Trace 官方網站
分享這篇文章: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