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Telegram 聊天交友變投資詐騙


近日刑事警察局公布統計,中華民國110年(2021年)年詐騙案件發生情形,以「假交友投資」排名第一,也是總財損量最高的詐騙手法。

近年由於虛擬經濟成為一股潮流,無論是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或是非同值化代幣(NFT)的出現,往往伴隨著被過度渲染可以獲得超額利潤的誘人訊息,無時無刻出現在一群科技小白耳邊,導致假投資案件量大幅攀升。

尤其伴隨著網路交友社會文化,讓詐騙集團結合投資與交友的全新詐騙手法瞬間在社會上成為顯學。

在這裡詐騙手法中,集團會以帥哥美女圖或主動丟私訊吸引被害人注意,再無意間透漏自己有投資且被動收入甚高,慢慢吸引被害人操作其不熟悉的投資領域,如外匯期貨、NFT、虛擬貨幣、博奕遊戲等。

而和所有詐騙手法無二,總是會在初期小額出金給予甜頭,等羔羊自以為真能賺到錢後大量投入資本,他們就會消失無影無蹤。

不僅投資金額血本無歸,投資項目憑空消失,甚至連開立的帳戶和投資平台全都是虛構出來的。

投資交友詐騙手法大公開

刑事警察局特別提供一個案例,一名60歲陳姓女子某天於Facebook的Messenger接收到李姓網友的陌生訊息,起初聊天內容為正常交友,聊了幾天後就加入LINE繼續互動,聊天過程中李姓網友會無意間透漏對於投資方面頗有心得,其被動收入來源是租用礦機而得,讓陳姓女子聽了有些心動。

陳女開始聽從李姓網友將錢匯至虛擬貨幣平臺換成虛擬貨幣,再將虛擬貨幣匯入第三方交易所,不久之後便真的收到1,000多元的美金獲利出金,使得陳姓女子更加深信這項投資是千真萬確。

陳女遂大量投入資金達新臺幣上千萬元,最後想要獲利了結時,交易所客服宣稱陳姓女子帳戶被金管會查到有涉及洗錢,需再繳納20%保證金時,才驚覺遭詐騙。

刑事警察局表示,假投資詐騙初期會讓被害人投入小額本金並順利申請出金,使被害人放下戒心,等到被害人加碼投資後,便開始以需先扣稅或繳納保證金等各種理由拖延出金,後續網站或APP即無預警關閉,讓被害人血本無歸。

刑事警察局呼籲民眾,勿輕易相信來源不明投資管道,任何投資必有風險,無穩賺不賠、保證獲利的情形。高獲利必定伴隨高風險,聽到穩賺不賠、百分之百獲利必定是詐騙,民眾應選擇自己有深入瞭解過的投資標的,不要聽信別人給的明牌,應以投資非投機心態,如此一來才能自保,切勿拿自己的荷包做試驗。

此類詐騙中歹徒往往會扮演網友、投資顧問、客服人員等多種角色,並透過不同Line帳號與被害人聯絡,民眾可善用「165全民防騙」粉絲專頁每週公告的「詐騙Line ID」資料,在網路投資、交友前,先過濾對方的Line帳號是否曾被通報為詐騙帳號,以減低被騙風險,有任何疑問也歡迎撥打165反詐騙專線諮詢。

延伸閱讀

  1. 虛擬貨幣從神發明、幣圈到鄉下詐騙 B~F 三階段論證歸依法
分享這篇文章:

作者:

發表時間:

修改日期: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