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蜂,一直是種平常被農民視為益蟲的生物,但是當季節更迭,來到氣候怡然舒適的秋天時,🐝虎頭蜂卻又被登山客與戶外玩家視為與颱風相同,是當季最危險的兩隻「虎」,一旦遇上了就有被毒刺螫傷的可能。
一般導致攻擊事件的常見說法,好比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昆蟲學博士何健鎔就曾說過:「虎頭蜂在夏末秋初時會開始換巢,因此蜂群變得特別敏感而危險。」[1]。
所以認識虎頭蜂的生物習性以及如何能平安的從虎口下逃過一劫,就是今天本文接下來討論的重點。
本文為延續前一篇在聊泡溫泉遇到虎頭蜂的糗事[2],為了區分文章屬性,特別獨立出新文章,請大家繼續收看(一鞠躬)。
七種常見的種類🐝
雖說本文談的是虎頭蜂,但其實在一般人的刻板印象中,都將「蜜蜂」以外的大型蜂類稱作虎頭蜂。
無論是虎頭蜂、黃蜂、胡蜂、大黃蜂(不是變形金剛裡那位)以及老是被捅的的馬蜂等都是國內常見的名稱。
在生物學的分類上,牠們其實各有所屬,屬於不同的昆蟲,不過牠們大多是位在「動物界(Animalia)」→「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昆蟲綱(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細腰亞目(Apocrita)」→「胡蜂科(Vespidae)及胡蜂亞科(Vespinae)」底下的生物。
對於不是專門研究昆蟲的我們而言,口中最常提到的虎頭蜂,其實是台灣常見的七種毒性較強的虎頭蜂的統稱。
按照我們愛取江湖偏名的習慣,像是老式的日系連動測距式相機(RF, Rangefinder Camera,又稱旁軸相機),就有七劍的雅稱,因此我在這邊也就順勢替這七種蜜蜂想了一個帥氣名字,蜂七。
這七種同為胡蜂科[3]的常見危險蜜蜂種類,分別是:
- 黃腰虎頭蜂(Vespa affinis(Linnaeus));
- 中華大虎頭蜂、大虎頭蜂(Vespa mandarinia);
- 威氏虎頭蜂(Vespa wilemani Meade-Waldo);
- 雙金環虎頭蜂、黑尾胡蜂(Vespa ducalis F. Smith);
- 擬大虎頭蜂(Vespa analis Fabricius);
- 黃跗虎頭蜂、黃腳虎頭蜂(Vespa velutina Lepeletier);以及
- 黑絨虎頭蜂(Vespa basalis F. Smith)。
虎頭蜂攻擊事件頻傳
對比前面提到特生中心博士的說法外,其實有另一派的生物學者對於蜂七的攻擊事件提出不同見解。
這群學者們認為蜂七在秋天時,正值蜂后生產完最後一批蜂卵,工蜂為了避免因外族攻擊或是自然界的各種意外導致族群滅絕,因此牠們變得更加兇猛,目的是保護這最後一窩幼蜂,讓族群得以延續下去。
其實我個人對特生中心的論點原本就抱持著懷疑態度(Suspicion is Lover of Science, Criticism is Mistress of Science.)。原因很簡單,對於蜂七來說,像是捨棄舊巢這樣的家族大事,並不是只會在秋天才發生。
當蜂七們的生活環境條件不良,例如太熱、吃太好而生太多,或是女王蜂哪一天任性的說想去旅遊(誤),都會產生類似家族遷移或分家的行為,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換巢或分巢。但是我們卻很少在秋天以外的時間聽到大規模的蜂群攻擊事件。
我的真心建議,與其只聽特生中心硬將虎頭蜂攻擊事件歸咎在黃道集團的分家內鬥的這個論述上,不如讓自己去思考各種變數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才是一位研究者該有的思維。
舉例來說,當颱風過後,蜂巢如果被破壞掉,蜂七自然會去尋覓新的築巢地點,但是這時候的虎頭蜂攻擊行為並未顯著增加。
請參考下圖所示,這是一張從 2009 年到 2014 年,以「虎頭蜂」為關鍵字所匯集整理出來的搜尋量指標。我們可以從圖表顯示出的資訊得知一件事情,就是每個年度的九月份都是民眾搜尋虎頭蜂的高峰期(紅圈圈框起來處),代表進入秋天後,人們才開始大量關注虎頭蜂的各種消息。
雖然九月份的颱風搜尋量也相當高,但是在六七八月時的搜尋量與虎頭蜂的搜尋量並未呈現出明顯的相依性(還得扣掉變形金剛大黃蜂電影熱潮帶來的影響 XD)。
據此可以推論,虎頭蜂的破壞性格加劇源自於秋天本身的環境變化。
比起分巢搬家的說法,我們認為導致虎頭蜂攻擊事件增加的原因之一,是秋季時節原本就是人們最愛入山以及親近大自然的季節,也是人們容易因為太舒服而喪失警覺心的季節。
常言道春天要去郊遊野餐,夏天要去海邊把妹釣凱子,秋季要去山裡露營烤松茸,冬天要在床上捲棉被,你看秋天一整個就是個野外控的最愛。
尤其在夏末秋初的時候,單一蜂巢的質與量恰好進入族群極大期的狀態,此時警戒蜂的巡航範圍理所當然的只會更大。
普通時候的警戒蜂,他們最大的警戒範圍約在 10 到 15 公尺之間。但是一到了秋天,在虎頭蜂族群密度大幅度增加的狀態下,警戒蜂的警戒範圍可以擴展到離巢 20 至 30 公尺之餘。單純從數字的量值來看,人類在任何土地上無意間接觸警戒蜂的機率自然也是增加了好幾倍。
特別要注意的是,如果當年度的颱風數量非常少,由於蜂巢不會受到風雨的破壞,蜂巢個體的建築規模可能相對龐大,虎頭蜂的肆虐危害可更為嚴重,這時候出遊相對的得更加小心。
2014.10.06 補充:今年度就幾乎沒有颱風過境,是值得做為參考的一年,尤其是北部,例如 10 月 5 日的新聞就曾說過,新竹地區在九月份已經拆除超過 400 巢的虎頭蜂群體。
另外,當虎頭蜂一旦進入群體性的攻擊狀態後,追擊範圍可達百餘公尺,飛行時速接近二、三十公里。一般人如果想靠繞跑是不容易跑贏虎頭蜂的,而且我個人也不建議,原因在文後會有補充說明。
事實上另外一派學者的觀點比起特生中心與我的說法來得更有趣些。
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學者 Debbie Delaney 在 Phys.Org 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Why are bees and wasps so busy in autumn?》[4]。
學者指出蜂巢在經歷過春夏秋的繁殖、殖民地擴張與儲備過冬糧食後後,雌蜂會為了開始準備過冬而停止產卵,這時候原本辛勤工作的工蜂們改變了覓食策略,不再需要餵養高營養的蛋白質給幼蜂與幼蟲。
這些無所事事的老蜂子們便開始飲酒作樂,到處發酒瘋(咦),導致虎頭蜂在攻擊行為上產生強烈的生物特徵。
如何躲避虎頭蜂的攻擊🐝
特有生物保育中心的昆蟲學博士們曾說過如何躲避虎頭蜂的攻擊危險:「如果想逃離被虎頭蜂持續的攻擊,我們必須朝順風處逃離,以避免虎頭蜂會追蹤被標記在人體身上的警戒費洛蒙(Alarm pheromone),進而產生持續攻擊的行為。」
關於虎頭蜂尾部螯針中所蘊藏的蜂毒,我們可從兩種致命性因子來探討。
一、蜂毒的組構物質原本就是高分子蛋白質
當這些異體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將引發人體產生程度不一的過敏反應,嚴重者甚至會導致人體呈現休克狀態,並影響身體各器官的正常運作機轉。
特別要提醒一件事,如果你過去曾經被蜂針螫過者,由於體內會針對這些異體蛋白質抗原(Antigen)形成對應的抗體(Antibody)。
因此,如果在下一次又接觸到蜂毒的話,很可能引發這些抗體產生更強烈的過敏反應,需要特別注意,這部分的學理機制可自行上網搜尋免疫系統學中的「立即性過敏反應型(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以及 「第二次免疫反應(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
二、蜂毒本身所具有的毒性(謎之聲:這是廢話)
蜂毒中雖然富含各種磷酸、胺基酸以及酶等高分子物質,但是主要對人體起毒性作用的機轉,還是透過破壞紅血球與加速在血管內的散佈,在體內形成大量溶血的反應狀態,進而引發腎臟衰竭、高血鉀症等併發症,嚴重者甚至會損及性命[5]。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比起前面提到引發過敏反應需要的份量,蜂毒這種微量物質要能夠對大型人體造成破壞,還是需要一定數量的虎頭蜂同時攻擊才可能累積到足夠的致死量。
具楊振昌醫師所稱,被 30 隻虎頭蜂注入蜂毒會形成全身性的毒性反應,但是至少要上百隻虎頭蜂的蜂毒量才會造成立即性的致命反應,另外我們體質的不同連帶影響的就是對蜂毒的耐受性。
因此,對於一般體內不會對蜂毒產生過敏反應的人,被虎頭蜂叮一針二針的或許還沒問題,但是一旦被重複攻擊,身體的中毒反應便可能瞬間爆發。
恰好林務局的一篇文章《令人聞風喪膽的虎頭蜂》[6]曾指出,虎頭蜂對敵人進行費洛蒙標定的方式,是在蜂體用其螯針攻擊敵人時,會將螯針與警戒費洛蒙留在人體皮膚內,因此當受攻擊者揮舞雙手欲驅離虎頭蜂時,費洛蒙便會散佈到空氣中,進而引出更多的蜂群進行攻擊。
但是大家別忘記,國小的自然課本曾經告訴我們,胡蜂科的螯針沒屬於直針,不像蜜蜂的螯針呈倒勾狀,因此虎頭蜂比起蜜蜂可以反覆替我們多打上好多針。
從生物演化設計的角度來看,一項得靠碰運氣才能保衛家園以及抵禦外敵的武器,似乎顯得有些蠢不可及。
幸好其他的文獻稍微替虎頭蜂的智商做了些平反,研究指出警戒蜂在判定受到攻擊的同時,除了展開攻擊行動外,同時會將警戒費洛蒙散佈到空氣中,以達到警告與呼喚同伴的目的。觸發的條件就是在警戒蜂死亡或是受到攻擊而受傷的時候。
其實那些會說順風逃跑的人如果有搞懂費洛蒙這種化學物質的物理及生理作用機制,我相信他應該就會曉得虎頭蜂這類生物,並無法光靠警戒費洛蒙就能標定敵人,並進行精準的定向攻擊,就像你能聞得到隔壁鄰居正在烘焙麵包的香味,但你還是不曉得鄰居的烤箱擺在哪裡一樣。
因此,虎頭蜂勢必有一套追蹤雷達系統是可用於持續追縱敵人的軌跡,這部分一樣在後面會統一說明。
減少蜂類攻擊的慾望
有一次在山裡,我遇到一隻半截小指長度的黑色蜂,品種不清楚,但我卻被牠「糾纏」了十幾分鐘,最後索性玩起山徑越野,一路沿著登山路徑跑出登山口。
如此弔詭的情況,加上兩位友人都在那條山徑裡發生一些怪事,讓我從此把那條山徑列入拒絕往來戶(號稱北台灣最長瀑布的那條)。
其實一般行走在山徑上,如果有蜂類昆蟲在你身邊晃來晃去,你自己就應該要有警覺性。你遇到的或許正是一隻警戒蜂,而牠會來關心你,除非是你前世的情人外,否則大多是你現在的位置已經相當靠近蜂巢。
那如果真的遇到了虎頭蜂,而且還是準備打群架的一堆蜂子時到底該怎麼辦?
我們認為與其參照特有生物中心學者說的朝順風處跑(是要先拿手指插嘴裡沾口水測風向嗎?),不如讓我們聽聽底下三種論述:
- 一位大陸學者說:「立刻趴下扮演枯木」。
- 登山界前輩歐陽台生說:「立刻趴在地上,並且找一根粗木棒在頭上晃幾圈後丟下山谷」。
- 英國第21空降特勤團(21 Special Air Service Regiment),簡稱 SAS 的求生手冊說:「RUN!!!」。
雖然第三論述與我們熟稔的繞跑印象一致,但那可是 SAS!
SAS 可是我心目中的全球最強部隊,也是食物鏈之巔貝爺的老東家耶( 貝爾·格里爾斯 Edward Michael Bear Grylls,而且他還只是一位從訓練到執行任務加起來不到兩年的菜鳥)。他們這種人口中的跑,大概就像日本藝人曾根菜津子說隨便吃點東西的意思差不多。
但是對於一般不習慣山徑越野的人來說,山裡的環境變化之劇烈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
如果突然在山裡急速狂奔,行為本身帶來的危險性並不亞于被虎頭蜂追擊。
如果是在運動場上倒還值得一試,不過千萬別光顧著看地面跑道喔,因為那會繞一圈,跑在蜜蜂後頭 (¯(●●)¯)。
我相信更多人想要知道的是第一與第二論述的可靠性如何。
一位匿名的昆蟲系研究生(他只說自己是C大,我就猜中興或成功大學吧),他曾在 BBS 上批評歐陽台生的避蜂策略是愚蠢而錯誤的方式,他指稱唯一方式就只有跑。
我是不清楚這位研究生被虎頭蜂追過幾次,不過好歹歐陽教練曾經親身試過(當然也可能是巧合中的巧合),而且是另一位山界前輩所出版書籍裡頭提到的招式。我認為這位研究生只是單純用自己從書上學來的知識駁斥任何可能,就顯得有些傲氣迂腐。
在我從小到大無數次被一隻狗追,甚至還有兩次被超過三十隻的大狗群狂追時(謎之音:你前輩子一定是喵咪),從來沒有一隻狗能成功撲到我身上,我認為就是因為牠們無法從我身上發現生物慣性。
回過頭來看,第一與第二論述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要達到安靜與隱匿的效果。
前面已經提過,所謂的警戒費洛蒙或攻擊費洛蒙都只是一種觸發信號,就像黑道要烙人火拼時需要打電話通知兄弟來助陣,但是幫手到了現場依舊得靠自己的雙眼找出誰是兄弟,誰又是敵人。
重點來了,你知道虎頭蜂是如何「看見」牠們的敵人嗎?
蜂的生理視覺系統
在這邊先來複習蜂的生理學,胡蜂的視覺系統主要由兩種眼構成,一種是大家習知的「複眼」,另一種是較少被提起的「單眼」。
單眼(Simple Eyes),位於頭部中央,兩複眼間,有三個,功能只能辨別光線的明暗、紫外線的光譜,以及物體的遠近,是複眼的輔助器官。
複眼(Compound Eyes),位於頭部兩側,由眾多小眼構成,可辨別色彩與方向,具有強大的信息處理速度[7],能處理極高速的動態視覺,但是影像解析度極低。
那麼問題來了!
你認為胡蜂能依照你的外型來判斷你是個「人類」,或是一根長得像人類的樹木嗎?
其實蜂不是靠「辨識」這個概念來判斷人類是不是敵人,而是在取得攻擊信號的觸發後,透過我們逃跑或揮舞雙手時的動作,甚至是我們在動作時產生的氣流擾動來認定我們這個敵人。
至於氣體擾動的察覺,則是透過發現氣流在空中影響的光譜變化,或是透過觸角偵測感應到微量氣量而達成。
因此,在這種假設推衍下,無論是大陸教授所說趴下來的動作,或是歐陽台生追加的揮舞木棒再遠拋的動作,其實都能有效欺瞞過虎頭蜂這類昆蟲的生理系統與內在機制。
還是你認為會有一種生物是被設計成會對石頭攻擊,或是對掛掉的非主食類敵人進行七天七夜的攻擊嗎?
不會的,除非牠是會追著客人小腿做出猥褻動作的馬爾濟斯。
順帶一提,如果你遇到的是中華大虎頭蜂或是姬胡蜂,由於牠們的蜂巢是建築在地上,一般會呈現攻擊狀態大多是已經不慎被你誤踩,這時候還是先跑遠一點再來扮演枯木吧,要不然趴錯地方,趴到了蜂巢的出入口,那可是會很糗的。
曾經有一隊登山隊伍在爬鳶嘴山時遇到虎頭蜂襲擊,領隊在發現虎頭蜂開始攻擊後,大喊一聲「有虎頭蜂」就立刻向前奔跑。
領隊說自己在跑的過程中有被虎頭蜂釘到一針,等到跑了 20 公尺外後,覺得自己應該逃不過時便立刻趴倒在地上,但是在趴倒時又被釘了一針。
領隊後來詢問其他隊友,其他人卻是一個都沒跑,全部都只是原地趴下,並用背包護住頭部,而且他們完全沒有被打錯針。
我從領隊的敘述中除了發現前面第一與第二論述在施行成功的可能性以外,我發現領隊會被釘到第二針的原因,很可能就是他在臥倒的那個瞬間所引起的垂直氣流仍然是吸引虎頭蜂的要因。也因此當領隊臥倒不動後,雖然還是有好幾隻虎頭蜂在他身邊盤旋,但至少沒有繼續被攻擊,從這點看來可以稍稍證明我們先前的假設有相當大的可能為真。
被胡蜂/虎頭蜂攻擊後該怎麼辦?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不幸被胡蜂、虎頭蜂的螯針攻擊,也被注射好幾管的蜂毒毒液時,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立刻就醫,越快越好。
不過這種好聽話在這裡說說也就算了,現代人有了健保,連個小感冒都會勤跑醫院,相信沒人在被蜂螫了後還裝個死硬派不肯上醫院(其實還真有,請參見《節肢教學: 節肢生物飼養與管理之蜈蚣篇以及被咬經驗分享 或 節肢教學: 節肢生物飼養與管理之蠍子篇以及被咬經驗分享》)。
如果在野外,朋友可能會說快將具有阿摩尼亞(氨水)成分的尿液塗抹在傷口上,可以中和蜂毒的毒性。
這種源自民間傳說的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尿液中的阿摩尼亞(氨水)可用來消除因蜂螫導致的紅熱腫痛,等同冰塊、面速力達母或抗組織胺藥物的功效。
但是這些民間療法或藥物都止於消除「紅腫」與「熱脹」,對於已注射入體內的高分子蛋白毒液則是完全沒有效用(難不成你想把尿液注入血管?)。
更何況體液的組成複雜,加上所處環境以及身體清潔等因素,使用尿液除了有觀感上的疑慮外,還需要面臨細菌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因此我們在此請你務必、務必、務必不要跟你的同伴借尿液來用,除非你的腦袋中正在想些不純顏色的畫面。
因此,如果你是登山的專業領隊,上山時除了急救帳與氧氣罐等基本的急救配備外,藥品的選擇上可與醫師討論後,替你的隊員攜帶腎上腺素以及抗過敏藥物備用(藥局有售),並且瞭解各對應症狀與急救法,最好還帶上一支拔針吸引器。至於一般偶爾登山的民眾,請立刻確保通訊狀態,並請友人或路人協助。
虎頭蜂入侵住宅民房該怎麼辦?
如果有一天,你不小心引蜂入室時該怎麼辦呢?除了尖叫與奪門而出外,或許你可以參考我們下面的作法。
一般人的直覺反應一定是想立刻將之驅離而後快。但是與其你驅趕牠們,不如你先將自己驅趕出門,順便將門跟窗戶通通打開,我相信誤入家門的蜂是會找出自己的生路的。
雖然前面把虎頭蜂講的像是一群危險的恐怖分子,不過牠們除了被拿來泡虎頭蜂酒以外,身為大自然的一員,牠們之於自然界的秩序或許比起人類來得更好一些也說不定。
另外,當你在野外落難需要求生時,雖然遇到虎頭蜂也取不到蜂蜜(就說牠們不是吃素的,而且就算真的有,應該也不敢取吧),但至少表示那附近會有他們所需要的水源,如果在缺水的情形下,倒是值得一尋。
最後我想順便再聊一個最近發現的有趣議題,也就是消防隊與虎頭蜂之間的關係。
先前看到一些網友的論述,包括「請消防局評估虎頭蜂是否需要移除」或是「消防局有提供拆蜂窩的服務」等等,但問題是拆虎頭蜂的家是消防隊的執行業務嗎?
民國102年11月,台北市議會有一次質詢,當時黃議員與郝市長之間有次討論,他們當時的結論是:「貓貓狗狗的要由動保處完全接管,大型狗跟蛇、蜂則還是由消防隊負責。」
我有三逐項觀點,就請各位客官們自行服用,自由心證吧。
- 拆房屋違建是通報工務局,然後我們有農委會與動保處這種專業組織,他們大多是昆蟲系所、動植物系所以及野生動物保育系所等單位培養出來的人才。
- 消防法明定消防員三大任務:預防災害、搶救災害及緊急救護。
- 消防隊員在拆除過程中,如果不幸被蜂群攻擊致死,不能構成因公殉職之要件(已有前例)。
延伸閱讀
- 蘋果日報:秋季分巢 攻擊性最強。
- 生活觀察:山裡遇到虎頭蜂不稀奇 泡溫泉遇到虎頭蜂會很囧。
- 維基百科:Vespa 虎頭蜂屬(英文)。
- Why are bees and wasps so busy in autumn?
- 榮總毒藥物防治諮詢中心醫師 楊振昌 曾在《蜂螫解析/致死蛋白、神經… 蜂毒要角》這篇文章提到,虎頭蜂毒液含有「致死蛋白」,是一種具有分解磷脂質活性的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1),它會破壞紅血球,有間接溶血作用,溶血強度約為一般蜜蜂毒素所含磷酸酯酶(Phospholipase A2)的兩倍。
- 戶外教室–令人聞風喪膽的虎頭蜂。
- 研究:昆蟲觀察移動物體比人眼快四倍。
- 原文寫於2014年3月8日。2104年10月6日更新。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