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生活著手愛地球 靠這 6 招環保減碳、清霧霾 PM2.5 少污染顧健康


有鑒於我國的功德院長推動使用乾淨的煤燒來發電,作為非核家園的替代能源(說好的綠電呢?),而我們似乎也無法阻止政府一意孤行的想法,那今天就來和大家介紹從日常生活著手減碳、清霧霾(細懸浮微粒,簡稱 PM2.5)少污染的環保 6 招,讓我們民眾自己來救救台灣嚴重的空氣污染吧。

話說回來,在東北角大量燒乾淨的煤的最大好處,大概是南北的空氣污染終於可以平衡,以後也不會有人抱怨政府,就算全推給境外污染也沒人懷疑,否則現在想誣賴別人才發現污染源都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乾淨的煤真是功德無量啊(緊酸)。

根據我國國民健康署(簡稱國健署)向民眾提出的建議,我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儘量減少燃燒行為,避免人為產生 PM2.5 暴露,並減少耗能行為以降低 PM2.5 排放。國健署更提出 6 點指導,讓民眾從一般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樂著手改變,就能大家一同減少空氣污染,更能保護健康與愛護地球,包括:

  1. 食:多選擇水煮、清蒸方式烹調的食物,少油炸少煎炒,可以減少排放污染空氣的氣體,而在烹煮食物時更應開啟抽油煙機,減少暴露在PM2.5的威脅下。
  2. 衣:多選擇天然纖維和環保材質衣物,例如純棉,少穿石化原料製成之化學合成纖維衣物,例如始祖鳥的 GoreTex 外套(誤)。
  3. 住:多綠化環境、節約用電,使用環保建材以及不鏽鋼類廚具,不在開放式空間吸菸。
  4. 行: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以及騎腳踏車和健走,減少開車騎車就能避免廢氣排放及消耗能源。
  5. 育:多瞭解空氣污染及自我防護知識(例如出門戴 3M 口罩),少紙張浪費,可使用再生紙或推動無紙電子化,例如使用亞馬遜的 Amazon Kindle 電子閱讀器取代紙本書籍。
  6. 樂:多參與學校和環保團體所舉辦的環保活動,改變傳統祭拜方式,如在宗廟慶典時減少焚香與燒紙錢,可減量、集中焚燒並使用環保炮竹。

另外,國民健康署專家提出自我保護的 3 種策略,讓民眾在空氣品質不良的情況下可以自我保護,包括:

  1. 當空氣品質不良時外出可正確戴上口罩,且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之暴露。
  2. 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3. 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若因大氣擴散條件不佳因素影響,導致細懸浮微粒(PM2.5)濃度偏高,造成空氣品質不良,並且讓你產生不適感,例如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應避免戶外活動及體力消耗。尤其是敏感性族群,如孩童、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更需避免體力消耗,盡量以室內活動為主;有氣喘的人也需要多加留意,可能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

如果你對現在的戶外空氣品質有疑慮,可隨時查看行政院環保署架設的「空氣品質監測網」網站,裡頭詳實紀錄全國各地的空氣品質即時狀態,每個縣市都有數個觀測站可提供資料,讓民眾可以依照當地空氣品質實施防範措施。

延伸閱讀:空氣污染中常見的「PM」 代表什麼意思(PM2.5、PM10、PM50)?

分享這篇文章:

作者:

發表時間:

修改日期: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