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氣象局所屬臺北氣象站(Taipei Weather Station,站號 46692)在今日(民國109年7月24日)下午2時19分,觀測到氣溫 39.7℃ 高溫,打破自公元 1897 年日據時代設站以來最高溫歷史紀錄,也是有科學紀錄以來台北市 7 月最高溫,且是連續第 17 天高溫超過 36℃,打破台北多項歷史紀錄。
雖然台北打破了百年來自己的高溫紀錄,但同一天在臺東氣象站(Taitung Weather Station,站號 46766)其實也記錄到 40.2 度高溫,距離中國歷史上最高溫僅差 4.2 度。全島多日炎熱的氣溫讓許多民眾開始感受到全球環境變遷帶來的影響。
中國近代歷史上最高溫紀錄出現在清朝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根據現代氣象專家研究指出最高溫可能達到驚人的 44.4℃,影響範圍涉及半個中國大陸,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等華北地區都出現異常炎熱現象的紀錄。
在《高邑縣誌》就曾留下如此記載:「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熏熱難當,牆壁重陰亦炎如火灼,日中鉛錫銷化,人多渴死。」在《天津縣誌》也記錄下當地慘況:「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人多熱死。」
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公元 1743 年在 7月14 日到 25 日之間,光是北京近郊與城內被熱死的百姓已高達 11400 人,這還不包括其他廣闊地區無法統計的人數。
誠如大家所悉,明朝末年迎來小冰河時期(1650年至1700年,又稱明清小冰期)所導致大饑荒發生,民不聊生加上政治腐敗,有學者認為間接導致了明朝加速滅亡被清朝取代。
不過根據美國地理學家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研究指出,明朝滅亡後的清朝 1660 至 1680 年以及 1850 年至 1880 年間才是小冰河期中最冷的兩個小時期。而第六個冰河期也正好是清代末年之時,那段時間的中國恰好也面臨了太平天國之亂、回亂等民亂四起,最終導致清朝覆滅被中華民國取代。由此可知小冰河期的發生與中國政權的穩定息息相關。
實際上根據古書記載,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六次小冰河時期[1],極大影響了各朝代的氣候、物產以及政治局面,包括:
- 第一冷期,自周穆王二年(公元前 1000 年)至東周平王東遷時(公元前 770 年),此為中國歷史有明確文字記載以來第一個小冰河期;
- 第二冷期,自西漢成帝建使四年(公元前 29 年)起,經東漢、三國、晉、南北朝至隨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 1000 年),是第二個小冰河期;
- 第三冷期,自北宋初葉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 1192 年),是第三個小冰河期;
- 第四冷期,自明太組洪武元年(公元 1458 年)至清德宗光緒六年(公元 1880年),在這段長達五百餘年之第四冷期之中,分別出現三段小冰河期:
- 自明代中葉之英宗天順二年(公元 1458 年)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 年),是中國歷史上第四個小冰河期。
- 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 1600 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 1720 年),為中國史上第五個小冰河期。
- 自清代末葉之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 年)至清德宗光緒六年(公元 1880年),也是距離我們時代最近的第六個小冰河期。
2015 年時,曾有一篇報導《科學家稱太陽2030年將休眠地球迎小冰河期》獲得普遍討論,當時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召開的國家天文會議上,瓦倫蒂娜.扎爾科夫(Valentina Zharkova)教授[2]及其研究團隊介紹他們研發的太陽活動週期新模型,指出太陽週期在 2030 年可能進入一次短暫休眠狀態,預估太陽活動將減少 60% 左右,屆時將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降低,意味著地球會再進入一次小冰河時期。
雖然當年各國科學家都有出面澄清報導過於危言聳聽,將一個研究的觀察假設當作必然發生,導致民眾出現恐慌。
然而從過去六段小冰河期,甚至是第四冷期是否已經結束都未知的情況下,即便現在發生小冰河期也不是不可能之事。自然天災的發生雖然仍是人類無法預知的神秘境界,但是總有徵兆可循。
近年天氣異常程度逐漸加大,各地蝗災、水災、鼠疫、瘟疫事件頻傳,和歷史事件總有不謀而合之處。而我們從文章前面已經知道,即使是在兩段小冰河期之間的過渡時期,都可以出現 44.4℃ 的歷史高溫,那麼今天在臺北出現的 39.7℃ 高溫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 陳鈺萍、林雅真(1999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中國歷史上的小冰期氣候。
- Prof Valentina Zharkova. Northumbria University (Newcastle).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