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我在 Engadget 網站看到一篇文章《微軟註冊模組化滑蓋 Windows Phone 專利》,內文簡短描述一項由微軟公司新申請的專利技術:「微軟的新滑蓋手機專利打算更進一步,將滑蓋底下的東西模組化,讓你選擇鍵盤、遊戲控制器,甚至是另一顆額外的電池。這個模組或許還可以透過無線連線與手機主機交換資訊,讓無線的子聽筒、多媒體遙控器等應用成為可能。」
許多讀者對於微軟 Microsoft 這項專利申請案其實抱持著許多疑問,包括「為何微軟申請一項手機結構的專利?」、「微軟打算製造手機嗎?」或是「微軟是為了力抗蘋果嗎?」等等。
請參閱上揭圖示,該專利是以行動電話作為主體,並在過去鍵盤的位置處,變更設計成可供替換不同功能模組的新結構(可以金屬接點相互連接或以無線通訊技術相互連接。)。
在行動電話的歷史設計中,似乎尚未出現具有相同概念的商業化設計。
不過,在技術定位上與行動電話具有一定程度近似的筆記型電腦,其實已有相當雷同的概念性設計,例如:Dell 或 HP 等筆記型電腦的多模組抽取式設計。
以「專利申請」的角度來探討,這件專利已經具備專利申請的要件,足以向政府提出申請。更進一步而言,如果負責此案的專利工程師在上揭專利中,針對不同功能模組的使用對應到操作系統中不同功能、軟體的設計,將會更加優化其專利強度,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
讓我們回到先前大家的疑問,其實一間高科技公司如何判斷某項技術是否能申請專利,根本就不會是,也不該是個問題。
尤其身處科技產業的人,應該都有基本的概念能夠知道這是一種趨勢!重點是只要你有一個大口袋,足夠負擔往後各式各樣的請款單。
專利證書是一種你必須為它花非常多、非常久的金錢,但他永遠只是一張紙的玩意兒 —— 還是一種邪惡的玩意兒。
有人說他阻礙了新創,也有人說他保護了創新。
而不算貴也不算便宜的申請費用(包含專利事務所代辦費、政府規費),導致真正有用的專利其實只是這世界中的鳳鱗一角,我們稱這種專利叫做基礎專利(Primary Patent 或 Basic Patent)或是關鍵專利(Key patent)。
然而當社會的趨勢如此,新聞媒體也是如此操作(例如又有哪個學生的專利在國外拿到假的金牌)時,沒有人或企業可以從根本阻止這種趨勢,甚至會沉溺並隨行於這洪流中,即便如聲稱「Not for Evil」又擁有資金與人材的 Google 也是一樣。
我在先前曾寫過《專利觀點/當Google買下IBM專利》的文章中,探討過連 Google 如此高度科技化的公司,也只能採取相互抗衡的方式,其實也是挺寂寞的一件事。因為如果你不申請,等於在未來可能踩到別人的專利時也沒有可以反擊的武器。
另外,以我在跟許多大型企業接觸的過程中,不同的企業文化對於智慧財產權的態度,其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性,再算上各公司法務部人員更是牛鬼蛇神處於一室,讓整個專利生態的局勢變得更加複雜,處處充滿陷阱。
有為了賺取公司獎金而硬擠出來的專利申請案,有為了自己的謀私而不肯完全揭露的專利技術,甚至連公司專利智權部門裡的專利工程師(In-House Patent Engineer, IHPE)都可能為了自己的績效好看,逼著專利事務所的專利工程師(In-Firm Patent Engineer, IFPE)拿著皮鞭拉著馬瘋狂衝案件數量,但是這種企業營運的陷阱其實只是製造出大量垃圾專利(Garbage Patent)。
另外,從我的經驗來看,當一家企業越大,專利申請越是毫無節制,如果要以外人的身份從一家公司申請的專利案件臆測企業未來的營運方向,其實會比其他各種可供評價的無形資產,更難以鑑定與評估。
畢竟,這種分析除了涉及許多企業的商業機密與核心價值外,也無法不排除某個決策只是一時的恍神外(笑),說不定連公司高層都沒發現底層員工申請的專利跟公司未來營運方向根本相差十萬八千里遠。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