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偽善?我們對人性的常見誤解


偽善,是一個在網路評論中常見的詞彙,用來形容那些表面上做善事,實際上卻抱持著不良動機或隱藏惡意的人。

更甚者有些反社會性格的鍵盤鄉民,只要看到有人做了一個善意的行動,他們們也能輕易地片面貼下偽善的標籤。

然而仔細思考後會發現,「偽善」這個詞彙真的有意義嗎?

我們是否可以客觀地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善還是惡?我們是否有權利去批評別人的善行是出於真心還是虛偽?

在這篇文章中,我將探討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偽善」。

善惡分明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前提,就是「善即是善,惡即是惡」。

這個前提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行為是否善或惡,只取決於行為本身的結果,而不取決於行為者的動機或心態,甚至是無限滑波成未來可能的惡。

例如,如果一個人捐錢給慈善機構,那麼他的行為就是善的,因為他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無論他是出於真心,還是為了炫耀,或者為了獲得稅務優惠,都不影響他的行為帶來的正面影響。

同樣地,如果一個人殺人放火,那麼他的行為就是惡的,因為他傷害了無辜的人。無論他是出於仇恨,還是為了自衛,或者為了正義,都不影響他的行為本身的惡性質。

很多時候我們會將他人的行為過度簡化成一個混沌狀態,並依照自己的喜惡標準來評價、定性他人。

實際上我們在面對複雜的事件結構時,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每一次行為都分別獨立來看,並且不要將單一次結論用來錨定他人的刻板印象。

心的壁壘

其次,我們要認識一個事實,就是「我們無法讀取別人的心」。

這個事實的意思是,我們無法完全了解別人的動機或心態,只能根據他們的行為或言語來推測。

但是,這種推測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人們可能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或者表達自己的想法的方式可能會被誤解。

甚至別人已經在腦中推演了一系列步驟,以達到真正的結果,但是你很可能只看到第一步,就片面認定對方做錯了。

例如,如果一個人對你微笑,你可能會認為他是友善的,但實際上他可能是惡意的。或者,如果一個人對你冷漠,你可能會認為他是不關心的,但實際上他可能是害羞的。因此,我們無法憑藉我們的主觀感受來判斷別人的善惡。

偏見

最後,我們要承認一個現象,就是「我們常常會對別人有偏見」。

這個現象的意思是,我們常常會根據我們的價值觀、信念、情緒、利益等因素,來對別人的行為或言語產生正面或負面的評價。

但是,這種評價往往是不公正的,因為我們可能會忽略別人的情況、背景、理由等因素,或者將自己的標準強加於別人。

例如,如果一個人和我們的觀點不同,我們可能會認為他是愚蠢的,但實際上他可能是有見地的。或者,如果一個人和我們的利益相衝,我們可能會認為他是自私的,但實際上他可能是合理的。因此,我們無法憑藉我們的偏見來批評別人的善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世界上其實根本沒有偽善」。我們無法用動機或心態來否定別人的善行,也無法用結果或效果來證明別人的惡行。

我們只能用行為本身來評價別人的善惡,而這種評價是客觀的,不受我們的主觀感受或偏見的影響。

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別人的善行,不要用偽善這個詞彙來貶低別人的人格,更不要用偽善這個詞彙來為自己的行惡事找藉口,掩飾自己的缺點。。

例如我相當討厭聽到的一句話「真小人跟偽君子」,就是替自己的小人行為正當化的一種藉口。但如果從結果而言,根本沒有偽君子,因為只有你沒發現的真小人以及被發現的真小人罷了。

我們應該追求真善美,不要用虛偽的面具來欺騙別人,也不要用虛偽的面具來欺騙自己。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美好、公正的世界。

分享這篇文章:

作者:

發表時間:

修改日期: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