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浪貓的生存被人當成觀光遊樂的工具


近來隨著前來淡水賞貓、玩貓、逗貓的觀光遊客越來越多,就我個人於私而言,卻是真心不願意看見淡水成為猴硐第二。

每個生態圈的穩定發展,都有自己的一套遊戲規則。如果因為人為的行銷、推廣,甚至是用培養演藝明星的態度在規劃生態圈,最後只會超乎你能想像的糟糕;猴硐的結果就是因貓瘟鬧上新聞,他們是全台灣率先將「自然生態」與「觀光資源」搞混的一個城市。

淡水有貓,很好。

但是,淡水沒有貓,又如何?

所謂的沒有貓又分兩種,一種是被惡意追捕後消失,一種是被愛心人帶回家後消失。如果是後者,那我認為淡水沒有貓,非常好。

但是我知道一些長期關心淡水貓生態的人,並不認同「淡水沒有貓」這件事。

先不管這些人是因為本身無法在家裡養貓、因為想做為自家商業行為的宣傳使用,或只是因為單純的愛心照護等各式想法。

街貓,是現如今全世界各地生態圈的一份子(其實壓根不是,大多數貓狗都是外來種),許多人願意無私關心、照顧、餵食,讓人感動。

但是,如果因此認為自己對這個生態圈有義務與權力,或是將街貓當成自己的臨時寵物或明星,或是將貓咪的活動空間作為另類的社交場所,或是將公眾的善意視為工具,都讓我想起作家張惠菁在《你不相信的事》這本書中談到的一樣:「我忽然發現,一直以來我稱之為愛的東西,其實不折不扣,正是我的惡。

如同我們在淡水河岸停車場旁邊拍攝的小黑手,凡事都有一體兩面,但絕對不是站在檯面上的就是比較美麗 ─── 這叫傲慢。

淡水-河岸-街貓-小黑手-Tamsui-Street-Cat-vedfolnir
淡水貓小黑手(Credits: Jinliang Lin)

題外話,我們在淡水河岸邊有個不成文的拍照規定,只要現場有兩組以上的人在攝影,我就只會待在遠遠的觀察,如果人群沒有太奇怪的行為也就立刻走人;即便是我們在拍貓,也採取不餵食、不呼喊以及不調戲三政策,這樣做的目的只是為了盡可能減少貓咪對人類過多的關注。

請不要忘記,只要你不帶回家一起生活,牠們就是道道地地的野生動物,就算有人用著文青式的語言構成,稱呼牠們叫做「河貓」、「街貓」,也不會改變牠們是「流浪貓」的事實。

而我已經有一段時間都沒能幫河岸貓咪拍上幾張照片,就可以知道近來的遊客人數增加有多少了。(謎之音:所以現在的照片都是拿舊照片充場面就是了。)

分享這篇文章: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在〈當流浪貓的生存被人當成觀光遊樂的工具〉中有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