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公車站、捷運多語言廣播噪音使人心煩

城市友善度一向是城市是否具備進步性的重要指標。近來有立委替不同母語族群提出一個方案:「讓台北市(Taipei City)公車等靠站(簡稱公車站),從原本華語(Chinese)與英語(English)的雙語通知靠站資訊,要在明年再追加成四種。

原本這是好意一件,但是筆者心中不斷納悶一件事情:「台北捷運公司的廣播系統,在用多語言音道播報變成噪音後,台北人產生精神障礙的個案是否有顯著性增加?」這或許是一項值得社會科學家進行研究的課題。

現代人最大的困擾已經跟過去時代是截然不同,古時候是資訊不足並且難以取得,受限於少數人所把持。現代卻變成是資訊過載,情報量已進入所有已知歷史的總和都無法比擬的時代。

公車、捷運廣播的濫觴

然而,一套運輸系統的語言多樣性,是否真的有必要

或者只是官員與系統業者的再一次合作,讓這個社會顯示出一種多元族群共融的表象?這些看似未被納入考慮的細節,到頭來卻衍生出相當多有趣的社會現象。

在迷走客旅行許多國家後,發現多數國家會在大眾系統上播放多語言廣播,大致上取決於兩個因素。

其一,國際觀。這一點對於非歐洲和南美地區而言,多數都會認為美式英語是目前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外語。這當然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全球霸權有關。因此最基本的雙語,通常都是指英語和本國國語。

其二,旅遊人口。近年旅遊業發達,每個國家或地區會考量入境旅客的語言需求來做評估,判斷是否需要加入廣播資訊系統裡。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隔壁的日本,在高度熱門景區的火車、捷運系統上,就可能聽到韓語和中文播報簡易資訊(但不是絕對,而且不一定能跟日語一樣完整表達)。

然而,現在台北市政府正在製造的多語言噪音,以台北捷運系統為例,當列車從每一站出發時,會輪流用華語、英語、台語(台灣腔閩南語),以及客語播報下一站資訊。

中文的華語,是中華民國的官方語言,亦即國語,是國內最具通用性的語言,必須播放。

英語,是政府從國際化的角度出發,決定播放。

至於台語及客語則是為了服務不同慣用語的民眾,所以播放。

結果卻變成每到一站,從喇叭流出的高音頻,便開始不斷入侵我們的聽覺細胞 ─── 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接收到這些垃圾訊息。

有時甚至會在車廂內上演搞笑片段,像是捷運的幾個車站跟下一個車站之間的路程其實非常短,短到發車資訊才剛輪到英語,就被強制切換成捷運的入站資訊,結果整趟列車坐下來,最喧騰的不是講手機的大叔,而是那顆喇叭。

資訊過量新文明病

筆者替這種現代文明帶來的資訊過量現象,歸納出兩種精神障礙的可能形成因子:

  1. 大量而無用的垃圾資訊(而且你無法取消不需要的資訊);以及
  2. 無時無刻的精神緊迫(每一次廣播都會讓你被迫提高注意力)。

簡單而言,當一套系統為了滿足 100 種人的不同需求,產生 100 種不同資訊時,代表每個人都必須忍受其餘 99% 的無效資訊

這對搭乘捷運的旅行者來說,這種資訊過量的現代文化,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只是更加疏遠。

以前旅行者還有藉口可以問路搭訕,現在則是一問就會被當壞人 ─── 不然就是蠢蛋(捷運廣播表示:笨蛋,向右走12步)。

一件本來很簡單的語音通報系統,卻被不斷要求學東學西,將模組不斷層疊,最大複雜化。但是有效情報這種東西卻無法單靠如此簡單的表面現象就能設計出來。

其實仔細想,這還真像許多台島家長對待小朋友的態度。

文章資訊

作者/

發布日期/

1 則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1. 「Vedfolnir Lion」的個人頭像
    Vedfolnir Lion

    其實立委原本是寫「漢語與英語」,這段敘述卻讓我在寫本文時頗傷腦筋。我特別上維基百科尋找資料,為的是解決我心頭肉上的那根刺。果不其然,就廣義而言,漢語更包括了臺灣話及客家話。也難怪我剛剛會覺得很”啊雜”,畢竟如果照該立委所述:「漢語、英語、客語、閩南語」,這樣就變成雙重描述的錯誤。如此不精確的用語,怎麼可以出現在我的文章上呢(假科學家挺)。

訂閱電子報

每週生活旅遊情報與科技資訊電子新知

輸入您電子信箱位址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