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隻泛著不正常的油亮感,身上又一堆步足,看著看著全身都跟著癢了起來,蜈蚣(Centipede)這種生物給人的印象,應該只有噁心可以形容。
在國內,會把蜈蚣當寵物飼養的人一直都很少,我相信除了外型不討喜,就是蜈蚣一直被誤認為有致死的毒性有關。
因此,今天約瑟夫就用自己飼育蜈蚣的經驗,來介紹蜈蚣這種迷人的生物以及牠們的飼養教學吧希望能藉此稍稍改善大家對蜈蚣的不良印象。
蜈蚣基本介紹
事實上,俗稱「百足蟲」的蜈蚣並沒有一百隻腳,常見的蜈蚣身上只有約四十隻腳。在蜈蚣頭部有一對觸角,身體分成數節,每一節都各有一對足。
其中第一對足長得像一把鉗子,這對步足內藏有毒腺,也就是俗稱的「毒牙」,所以大家可以知道,真正有毒的位置不是在嘴部。毒牙的末端有小孔,當蜈蚣鉗住獵物時,毒液就是由末端的小孔釋出毒液。
蜈蚣真正口部的位置位於毒牙中間根部,因為這種特徵,所以被歸類在唇足綱(Chilopoda)。而蜈蚣的最後一對足則向後拖長,狀似一對長尾巴,稱為殖肢。
如果要問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種蜈蚣,或者體型最大是多大隻。我想這些問題都沒人可以回答,網路謠言甚至傳出蜈蚣可以長到 60 公分以上,對此約瑟夫採取保留的態度。
不過我自己到是真的養過一條 25 ~ 30 公分的中國巨人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dehaani),牠還孵化出一百多隻小蜈蚣。只不過後來約瑟夫疏於管理,小蜈蚣們全都被母體吃光了。
蜈蚣毒性介紹
所有蜈蚣都是有毒的!
雖然有很多謠言,說有人被越南蜈蚣螫咬導致死亡,但是對一個健康的成年人,蜈蚣的毒性並不會致死,除非你是過敏體質。
約瑟夫會另外寫一篇文章[i],介紹自己被中國巨人蜈蚣螫咬的經驗。雖然我養過蠍子、蜘蛛、蜈蚣、蟒蛇、蜥蜴、青蛙,唯一不敢上手的就是蜈蚣,原因是被咬到那種痛楚真的會讓人生不如死。
蜈蚣飼育的 4 大重點教學
台灣市面上常見的蜈蚣就只有幾種,無論本土種或外來種,飼養方式都類似且非常簡單,約瑟夫認為比蠍子還有蜘蛛更好照顧。大致包含下列幾大要點:
- 底材選用:蜈蚣飼養環境一定要保持潮濕,只要濕度夠,幾乎所有的「土」材都可以,盡量不要使用含有肥料的土就好,約瑟夫使用過的土有,椰磚土、培養土。
- 環境布置:放置一塊大沉木或塑膠瓶,只要是可以遮蔽就好了。環境一定要保持潮濕,最好放置水盆。飼養容器最好放置在不易受打擾和陰暗處,蜈蚣厭惡光線,脫皮或抱蛋時不能受打擾,否則容易將蛋全部吃掉,蜈蚣脫完皮後會習慣性的將皮吃掉,所以一般很少看到蜈蚣脫下來的皮。
- 餵食:其實約瑟夫發現蜈蚣不只吃肉,連水果都會去吃,一開始我都只餵麥皮蟲、蟋蟀偶爾餵餵小白鼠,後來有一陣子,約瑟夫自己繁殖的麥皮蟲曬到太陽,結果全部掛光,小白鼠也被角蛙吃到只剩種鼠,又懶得去買,所以丟水梨餵蜈蚣,只見牠也是吃得津津有味。
- 環境清理:因為蜈蚣的體型是長條型,不像蠍子一樣可以用水草夾夾取,也無法像蜘蛛一樣用東西罩住,因此,只能在底下塞入塑膠片慢慢抓起。大家可能會問要怎麼抓呢?其實很簡單,就像抓蛇一樣,用類似蛇鉤的器具勾住就好。只是我通常會再多拿一枝水草夾限制蜈蚣的移動方向。
沒錯,飼養蜈蚣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一個加蓋容器、乾淨的底材、遮蔽物、保持潮濕還有定期餵食,再加上不要對蜈蚣過度關心,就可以飼養的非常良好!希望大家都能開心的一起來養育蜈蚣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