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Taiwan Island),一座四面鄰海的中華民國所屬大型島嶼,典型的海島型環境,地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處,西半部與臺灣海峽相接,南半部與巴士海峽相接,東半部緊鄰太平洋。

同時,在距離臺灣本島僅20餘公里之遙的黑潮,更是全球第二大的洋流帶,不僅可自海底捲起豐富的營養鹽,更與東北及西南季風的交互作用,形成自然的洋流變化,替我們帶來極富變化的海洋生態系統,使得中華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的海洋國家。

因此,經常在歷史與神話中出現的海洋生物:「鯨魚和海豚」,便是在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中,擁抱了臺灣海島。

觀光漁業資源

臺灣島的轉變

在國際早年尚未將鯨魚跟海豚列為保育類的時代,中國大陸的閩南福建與臺灣島中南部的民眾,常有啖食鯨豚肉的飲食習慣,民間更有「海滴啊」(海豬的閩南語發音)的俗稱,意指海豚內臟的生理結構與豬隻相近似。

臺灣島上的商業捕鯨船隊,在西元 1913 至 1981 年的日據時代,以屏東南灣為基地,日本遠洋漁業曾經合法的進行大規模捕鯨作業,最終導致近代鯨魚與海豚族群快速陷入滅絕危機。

甚至也只不過30幾年前,一位捕鯨船的船長,出船兩星期大約就有三十萬元新台幣的收入。

幸好,隨著時代文明的進步,鯨豚終於被世界各國正式認定為保育物種,臺灣島上光明正大獵捕鯨豚的畫面,也隨之走入歷史鏡頭中,取而代之的,則是各地區漁民私下盜捕的消息時有所聞。

但即便如此,大規模的商業捕鯨行為也確實從臺灣消失,因應此種現象的轉變,臺灣的海洋漁業生態,近年來跟著從「捕撈、銷售」的模式,逐漸轉型成觀光漁業模式。

所謂的觀光漁業,以賞鯨豚、夜釣與觀光魚市場等為主要發展目標,不僅可以增加漁民工作機會及減少危險,也帶來莫大的觀光效益以及保育價值。

全世界具有商業性的現代賞鯨活動,最早係源於 1955 年的美國加州海岸,當時賞鯨的對象以大型鯨類為主,如大翅鯨、灰鯨等(Hoyt, 1996),然而剛開始發展的前 20 年,賞鯨活動並未被人們所重視,直至 1980 年代末期才得以蓬勃發展(沈珍珍, 2004)。

反觀臺灣島在賞鯨活動這塊領域,已經晚了國外約莫 20 年左右。也因此,臺灣仍有賴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並制訂完善的制度,以維護業者、民眾、鯨豚以及海洋間的適應協調性。

還在非法捕鯨的國家

在這邊值得一提,雖然鯨豚保育已是世界潮流,但在國際間仍有日本、挪威與冰島等國家(John Vidal, David Adam, 2010),每年會進行大規模的捕鯨作業;尤其是我們的鄰近國家「日本」,更每年假借科學研究之名,行南極海域大肆捕鯨之實,引起國際保育團體長年的高度重視。

至今我們在日本旅行時,甚至還能在超級市場看到光明正大販售的鯨豚肉,就連筆者旅行到北海道時,都能看到許多居酒屋跟餐廳以鯨魚肉作為主打菜品。

公元 2009 年,一部針對此議題進行實地紀錄的電影:「血色海灣」在電影院上映,讓國際間的輿論直指日本,轟動一時,該片更獲得第 82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正在抗議日本至今仍濫捕鯨魚和海豚的抗議活動(截圖自BBC網站)。

自民國85年(公元 1996 年)以來,中華民國政府為因應周休二日帶來的觀光人潮,及民眾逐漸高漲的環保意識,開始大力推動海洋休閒活動。

其中,搭船進行的賞鯨活動,更成為臺灣島上觀光漁業的主要代表,讓民眾與野生鯨豚的近距離接觸,不僅容易讓人們親自感受到鯨豚擁有的強大生命力,更讓全家大小可以一同關心生態,瞭解我們所處的環境,同時凝聚親子間的向心力。

臺灣島的賞鯨漁港

目前臺灣島上的主要賞鯨地點,分別為新北市的「澳底港」,宜蘭縣的「烏石港」與「南方澳漁港」、花蓮市的「花蓮港」、花蓮縣的「石梯港」、臺東市的「富岡漁港」以及臺東縣的成功鎮的「成功漁港」。

隨著國道五號雪山隧道的完工,拉近了宜蘭與雙北間的距離,使得烏石港佔有極佳的地利之便,因此在五月到九月間的賞鯨旺季,烏石港的人潮往往替當地民眾帶來龐大商機。

每一趟賞鯨活動大約兩個小時(有一次跟鯨豚協會在海上漂流六個小時,真是暈到天荒地老),範圍多在港口外二十公里內,由船長與解說員引領著整趟賞鯨行程。在烏石港的賞鯨活動,除了有龜山島周圍的賞鯨行程外,更可以預約龜山島的登島行程。

針對中華民國賞鯨船的管理作業,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曾與中華鯨豚協會設計出一種賞鯨標章,供予經過評鑑、審核之賞鯨船使用,用以維護消費者賞鯨的品質。目前(2010年)取得標章之賞鯨船,共計有龜山朝日二號、凱鯨號、海鯨1號、華棋168號、晉領號、多羅滿1號、鯨世界3號及蘭鯨號等船。

臺灣島周遭出沒鯨豚種類

世界上目前已發現的鯨豚種類約在 80 種上下,臺灣島周圍海域仰賴豐富的海洋資源,便佔其中 31 種之多,達全球種類的三分之一強。

光是台東鄰近黑潮海域的鯨豚種類,便高達 20 餘種之譜,佔臺灣鯨豚種類的三分之二以上,讓臺灣島上擁有發展賞鯨活動的極佳資源。

此外,雖然世界最大的哺乳類動物:「藍鯨」,尚未在臺灣海域周圍發現有其活動的證據,但是在歷史紀錄中,公元 1919 年的日據時期,漁夫們曾在鵝鑾鼻外海發現到長達26公尺之巨大藍鯨,不禁讓人期待未來再次發現的可能性。

台灣島周邊海域常出沒鯨豚種類

在我國賞鯨活動中,較常發現的鯨豚種類及其特性,我們簡單整理如下所示:

  • 花紋海豚,台語又名和尚頭或大頭仔,頭額渾圓嘴喙不明顯,體色主要為灰黑色,體表有許多白色刮痕,隨年紀越長,刮痕越多。最大體長約3.8公尺,體重最重約500公斤。一般觀察到在海面上行為,都較沉穩,且常和賞鯨船保持一定的距離。
  • 飛旋海豚,台語又名尖嘴仔,顧名思義有長長的嘴喙,體色可分三層,背部較黑,側面灰色,肚子為白色,體長最長約2.1公尺,體重最重約75公斤,擅長以身體為縱軸做空中旋轉,水面上的動作相當豐富。
  • 熱帶斑海豚,台語俗稱花鹿仔,身上有斑點,且年紀越大斑點越多,嘴尖為白色,背鰭呈鐮刀狀,最大體長約2.4公尺,體重最重約115公斤。行為相當活耀,泳速快,善於跳躍。
  • 弗氏海豚,嘴喙短,背鰭胸鰭都較小,體側有黑色的橫向條紋,體型粗壯,最大體長約2.6公尺,體重最重約210公斤,常成群出現,游泳方式激烈,換氣時造成海面上有明顯的一大片水花。
  • 瓶鼻海豚,台語又名大白肚仔,體色主要為灰色,身體粗壯,背鰭呈鐮刀且顏色較深,最大體長約3.9公尺,體重最重約650公斤。成群結隊且活潑好動,在海面上的行為相當活躍。
  • 偽虎鯨,全身呈現深黑色,頭部修長且嘴喙圓鈍,最大體長約6公尺,體重最重約2.2公噸。游泳快速且行為活躍,會主動接近船隻。
  • 短肢領航鯨,體色成墨黑,頭部呈球狀,背鰭位於軀體前方且末端圓鈍,身體長而粗壯,最大體長約6.5公尺,體重最重約4公噸。喜歡棲息在溫暖海域,具有親密母系關係的社會性動物,不會主動靠近船隻。
  • 虎鯨,又名殺手鯨,體色黑白相間,眼睛後方有明顯的白色斑塊,體型粗壯背鰭高大,胸鰭則呈槳狀,最大體長約9.8公尺,體重最重約9公噸,群體社會性很強,大多終身共同狩獵與生活,會主動靠近船隻。常被誤稱為殺人鯨,但在大自然中並不會傷害人類。
  • 抹香鯨,巨大的頭部是最主要的特徵,光是頭部就佔了體長約1/3,體色暗黑,皮膚有皺摺,背鰭至尾鰭間有一連串隆起的小突稜。最大體長約18公尺,體重最重約50公噸。潛水時間長,換氣時,噴氣會偏向左斜前方,而下潛時則會揚起尾鰭。

賞鯨行程注意事項

  • 開船前一小時內建議不要吃蛋類製品(個人經驗)。
  • 賞鯨前一天需睡眠充足,勿飲酒。
  • 於出航前三十分鐘,先塗抹防曬油與服用暈船藥。
  • 攜帶遮陽帽及太陽眼鏡。
  • 上船後要穿著救生衣。
  • 在航行時減少移動,並在發現鯨豚,船隻緩行時,等待約數分鐘,以適應海面晃動。
  • 攜帶身份證明文件,以備海巡人員抽驗。
  • 切勿餵食鯨豚及破壞環境的行為。
  • 慎選優良的賞鯨公司。

鯨魚生態參考資料

如果你對鯨豚世界也有興趣,迷走客書櫃裡有一本書:「鯨與海豚圖鑑」非常想推薦給大家。這本書內容非常豐富,詳列出許多你在網路上都不容易找到的鯨豚資訊。

延伸閱讀

  1. 中華鯨豚協會
  2. 台江鯨豚志工論壇。
  3. 農委會 – 自然資源與生態資料庫 – 台灣的鯨豚類
  4. GO!GO!賞鯨去。

分享您的想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在〈臺灣島周邊海洋觀光資源與鯨魚、海豚種類生態介紹〉中有 1 則留言

  1. 其實在查找賞鯨標章的各賞鯨船的過程中,發現到海鯨號的船東在網路上聲稱全台灣只有兩家合格,實與事實不符。此外,一般船東如果擁有多艘賞鯨船,多以一號、二號等稱之,然而賞鯨標章是針對每一艘船所認證並發給,因此,由前文可得知,該船東亦僅有海鯨一號具有賞鯨標章,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