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觀音山法相的千變萬化


八里觀音山之於觀音,在於其十八連峰綿延而成的山勢,但對於其勢之向,卻有著眾說紛紜的看法。

最早記錄下形似觀音的文獻可追溯至十九世紀的清代文人墨客筆下的吟詠。隨著時光推移,以及現代建築各有高低的興起,更是添加許多人們的主觀意見,煞是有趣。

不僅是從哪看起,甚至連站在哪邊看都是學問。

有人主張觀音山要從左邊看起,有人則只看觀音山的中間,至於說要從右邊看起的也大有人在(迷之音:一定是高手才看得出來)。

有人說站在淡水河右岸看觀音山,是座側臥的觀音;有人說從北投看向觀音山,像極了一座仰天的觀音。

此外,有人喜歡在大屯山北峰上看觀音山,將城市、天空、淡水河與觀音山的磅礡氣勢一起映入眼簾。

有人喜歡在漁人碼頭看觀音山,這樣的山勢顯得峻美。

有人喜歡在砲台埔公園看觀音山,大片綠地與森林加上遠景觀音,似乎能遙想早期先民初拓時的驚嘆之情。

還有人則是喜歡在新埔工專(今聖約翰科技大學)旁的大下坡看向觀音山。甚至還有不少人喜歡從北海岸的三芝看觀音山。

迷走自己偏好觀音山的中央主峰,像是一副慈祥和藹的面孔。

尤其當秋季時的日落時分,太陽從偏南方的外海落下時,在豔麗暮色的襯托下,更能顯出其俐落的山形,瞬間變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作,這也是秋季時獨有的風情。

其實在迷走老家前後街巷也看得到觀音山。記得小時候,我喜歡跟青梅竹馬張家琪兩個人躺在頂樓的水塔上,在河與海相接而起的風中,一邊聊著東南西北,一邊欣賞著觀音山以及淡水河之美。

只是近來年隨著高樓大廈的林立,現在能看到的山形也只剩下一小部份。當年在水塔上的友誼,現在也只變成我心中的一個回憶。

………嗯,炸掉淡水吧。

分享這篇文章:

作者:

發表時間:

修改日期:

使用 Email 訂閱 最新消息不漏接

我們尊重您的隱私,隨時可取消訂閱。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